公告
高唐信息港(http://www.gt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唐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99a2型主战坦克

发布时间:2017-07-22 20:43:21
核心提示:  99A坦克,是中国在前型99式主战坦克基础上,研制一种火力、防护、机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坦克。  99A坦克采用原99式坦
   99A坦克,是中国在前型99式主战坦克基础上,研制一种火力、防护、机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坦克。
 
  99A坦克采用原99式坦克的车体结构,在火力打击、导航定位、昼夜观瞄、动力传动等系统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提升了战车的综合作战效能。该坦克保留原“主、被动”近程防御系统,并增加了新的对抗防护系统。有消息人士透露,99A的研制工作已持续了5年,正处于最后的测试和定型阶段。
 
  军事专家们认为,该坦克可能会装备中国已研制多年的140毫米口径高膛压滑膛炮。先前有报道称,这种大口径火炮可以击穿几乎所有现役主战坦克的前装甲。该炮不但可发射包括贫铀穿甲弹在内的各型坦克炮弹,还可发射炮射激光制导导弹。当然,由于这种火炮的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有可能减弱坦克的机动性,因此,虽可以装备140毫米滑膛炮,99A上可能会按照客户的要求装备与现役99式相同的125毫米口径火炮,或者是进一步加长身管后的改进型125毫米口径火炮。目前,140毫米坦克炮的试验已接近尾声,不久或将批量生产并装备99A式坦克。
 
  有分析认为99A会在2009年开始少量装备中国陆军部队(注:由于动力-传动装置在试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故定型被推迟至2010年)
 
  防护装甲99A型主战坦克在外观上与原来的99式和99改进型主战坦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加装了大量的新型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主要安装在炮塔正面和侧面,避弹性能与防护能力均获得显著提升。由于敌方武器命中装甲下半部时,可能会顺着装甲外部轮廓而打进炮塔与车体的接缝,进而卡死炮塔,因此99A型主战坦克还在车体相应位置增添了新装甲来减少炮弹穿入炮塔座圈的危险。
 
  从某些已曝光照片中可以推测出,99A型主战坦克上面还安装测试过其他不同的附加装甲构型,这些全新反应装甲可很大程度上增加其装甲防护能力,在面对亚洲出现的如韩国、日本的新型主战坦克的120毫米增强型穿甲弹打击下,会有很好的防护能力。
 
  在99A型主战坦克炮塔侧面装甲上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有一个类似干扰机的装置,这表明99A型主战坦克很可能增加了主动防护系统,具体型号还不是很清楚。
 
  火炮及防护系统在武器系统方面,99A型主战坦克按照客户的要求可能有两种火炮配置选择。中国在西北地区多次实验了140毫米口径坦克炮,这是一种选择。同时140毫米火炮配套研制了全新的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激光制导导弹。
 
  另一种选择是继续沿用99式坦克的125毫米主炮,配备三期弹2000米距离穿深达到了700毫米.
 
  99A坦克比前型99的炮塔前部体积有所增大,而且反应式装甲也经过了重新设计。从结构上判断,99A的整体防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无附加装甲的裸车炮塔正面抗穿甲弹能力约为700毫米,车体正面约为500毫米,抗破甲弹能力则分别约为1000毫米和700毫米,其额外附加的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可明显提升对亚洲各国新型穿甲弹及破甲弹的抵御能力。另外,99A的底盘也得到一定强化,提高了抗反坦克雷的性能。与中国以前装备的各型坦克不同,99A的炮塔上装备了一种配备有毫米波雷达的全新主动防护系统。而此前99式坦克上装备的则是一种激光压制系统,外界对其作用的频率范围仍不十分清楚。
 
  99A的火控系统也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包括瞄准手和车长使用的瞄准仪(配备单独的稳定装置)、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数字化弹道计算机、武器稳定仪、大量的传感器(负责搜集大气条件、炮筒损耗等数据)、目标自动追踪系统和配备有彩色显示器的多用途车长操作台。热成像仪获取的图像、惯性导航和卫星导航系统接收的信息,也可显示在车长显示器上并与电子地图相叠加。
 
  该型坦克还配备有现代化的无线电台。预警观瞄
 
  加装第二代凝视焦平面红外线热成像仪。在观测瞄准设备方面,从99A型主战坦克炮塔上可以看出,已经换装最新研发成功的第二代凝视焦平面红外线热成像仪,其探测单元直接接收整个视场的热辐射信号并形成凝视图像,不需要光学扫瞄动作。此种第二代红外线热成像仪的有效使用距离长5千米,在目视能见度只剩下100米的恶劣环境下仍有接近4000米的探测距离,识别距离为3100米,灵敏度和解析度比第一代热成像仪大幅提高,体积尺寸却更紧凑,故造价反而降低,平均失效间隔延长为4000小时。
 
  导航系统
 
  装备兼容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在通信系统方面,中国新开发了能与"格罗纳斯"和GPS同时兼容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未来将全面取代99式主战坦克上只能使用美国GPS粗码和"北斗"的9602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于相容于"格罗纳斯",新系统的定位误差将会在20米以内。从炮塔卫星接收天线变化可以看出,99A型主战坦克已经全面换装了此种兼容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并与车上的通讯系统、观测装备等整合,发展成车间通信甚至战场管理系统,大幅增加整个地面部队的作战效能。指挥官能透过定位系统准确掌握战场敌我动态,迅速拟定作战计划与任务次序,并传输给坦克群。
 
  动力系统
 
  采用横置传动系统及大功率发动机
 
  原来中国的99式主战坦克采用动力系统纵向布置的底盘,体积重量过大,限制了99式主战坦克的发展潜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推出外销MBT-2000型主战坦克,它采用了横置布局传动系统,其车体长度仅6.487米,而发动机输出功率则还为800马力,但其改装余地比较大。经过长时间测试证实,MBT-2000的动力传动系统是所有中国国产坦克中最优秀、最可靠的,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小。
 
  从最新的99A型主战坦克外形照片中,我们发现它已经使用了新的底盘。使用新的底盘后,99A型主战坦克很可能会在其中安装更大马力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可能是在原来99式主战坦克1200马力的150HB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其最大输出功率为1500马力,各项指标与德国MTU公司MT873发动机接近。此种新发动机以及新的传动系统(CH-1000型综合传动装置)、冷却系统和燃料箱,早前已经安装于99式改进型主战坦克上进行过测试,并达到75千米/小时的最大公路速度以及60千米/小时的最大越野速度。此外,99A型主战坦克空气清洁过滤装置,采用了类似M1A2的双过滤体制,比96式等原有坦克上的更可靠。
 
  美国评析新型99A坦克是中国在自行研制的99式坦克基础上改进开
 
  发的。它还是处于研制与试验期间,但是针对他的一些海外媒体评论与分析报道,已经很多了。目前正在根据其原有的基础型99坦克,研制一种更加具有强大威力的99A型坦克。该项目原计划命名为99G型坦克。预计这种坦克将在2008-2009之间投入小批量生产。
 
  它是由中国201所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兵器)联合研制开发,其发言人称:这是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而201所所负责的诸多关键项目,该所负责人并没有进行更加详尽的阐述。但是,99A其主要车体设计采用了原有的99式坦克的形式,据悉其在打击,导航,夜间观测系统上,得到了很好的加强。不但保持了原有的俄罗斯系列"主/被动"进程防御系统。同时还增加了一些中国解放军自行研制的新型系统。夜视测距距离可能增加到1300米观测距离。
 
  车身装甲结构采用了原有99坦克基础装甲结构。全新的披挂型爆炸反应装甲,可能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的装甲防护能力。在面对亚洲出现的类似韩国新的主战坦克的120mm增强型穿甲弹打击下,具有了一定的防护提高能力。同时对于串联式(高爆反坦克战斗部)的被动防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99A底盘系统,在原有99式坦克的基础上,加装了增强型防底盘攻击反坦克雷的措施。
 
  动力系统采用了部分由中国公司改进的MTU系列化主机。而中国解放军一贯拥有的动力与作战吨位结合的能力,使他并没有增加多少重量。保证他具有比99式相差不多的机动性能。动力系统通过中国改进,由于中国国土本身地域广阔,他们的国内地貌气候,也不相同。99A主要在中国解放军西北军事试验基地试验,因此他更加适合山地,沙漠化气候。其空气清洁过滤装置,采用了类似M1A2的双过滤体制。
 
  中国这款99A主战坦克,会有2种不同火炮配置,中国在西北地区2004-2007多次实验了140mm主战坦克火炮。由于其国内高精密电解钢质量问题,曾经造成炮管在发射过程中爆炸开裂。而一种99G型或者称A1坦克安装了1门试验合格的140mm中国产主炮。同时解放军为他配属了全新研制的新型穿甲弹,贫铀穿甲弹。虽然中国一贯不对外宣称贫铀穿甲使用的与研发细节。它可以在1400米上击穿接近1000毫米的均质装甲
 
  但是,还没有显示,中国99A坦克,也将安装这种中国人认为并不成熟的140mm主炮。而另一个方案就是中国依旧沿用与99式相同的125mm主炮。这可能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的99A的火力与打击能力。中国仿制研制的俄罗斯125mm主炮,并不能很好的对抗欧洲与美国所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主装甲。
 
  中国99A坦克的一系列改进措施,中国方面主要存在的困难是99A的夜视距离目前还没有能够达到解放军军方提出的要求。中国虽然有能力研制与制造坦克用弹道计算机,但是其设计演算精度开始需要很大的提高。通信系统是中国主战坦克的最大弊端。中国主要使用的:96C,98B,99B车载通信电台/呼叫系统。其可靠精度根据泰国陆军实验过程中,并不是很理想。而这会严重影响99A作战能力的整体发挥。为此中国在今后可能会使用来自乌克兰的电台代替。
 
  由于中国99A主战坦克的曝光。引起了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紧张。在以往中国坦克88,96,98式甚至其较新的99式坦克。都没有能够韩日等国的极大关注。这主要是上述两国都认为,中国坦克并不能很好的制约他们的坦克。而这个局面会被解放军全新的99A所打破。
 
  99A坦克一旦开始批量装备解放军部队,那么99坦克的外销计划,可能会开始执行规模较大的销售。同时,中国解放军陆军在99坦克上,生产数量并不能达到"大规模"替代作用仅装备了部分解放军一线主力集团军/军的装甲/坦克旅使用。对于中国是不是将要把99式坦克销售到海外地区,尚没有迹象表明。
 
  解放军不断加大其针对海军力量的投入,而相反不断在弱化与忽略陆军防御部队的能力。逐步把他们的军队转化成为,具有国际打击能力的"远程部署部队"。而针对坦克的改进计划,中国解放军几乎很少出现。此次如此大规模修改与规划设计99A主战坦克,可以肯定地说,这与韩国,日本纷纷开始研制全新坦克的计划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开始逐步缩短军事装备的研制与改进年限。定型与猎装与2000年的其99式坦克。距离现在并没有达到中国一贯采用的10年制度。而从他的真实改进计划开始,实际上99到99A。这其中仅存在了不足5年的间隔。这说明中国解放军可能在不断缩小"军事发展财政年度"预算的间隔。俄媒推测
 
  据俄罗斯装甲车辆网报道,中国军方目前正在研制一种被称为99A的新型主战坦克。
 
  99A的测试工作已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此前,这种坦克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其首批照片日前才首次被公布出来。
 
  99A炮塔前部的体积有所增大,而且原先的反应式装甲也经过了重新设计。99A的整体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其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可明显提升对新型穿甲弹的抵御能力。另外,99A的底盘也得到强化,提高了抗反坦克雷的性能。
 
  99A的装备了一体化的动力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发动机(功率为1500马力)、传动系统、冷却系统和燃料箱。
 
  有消息人士透露,99A的研制工作已持续了5年,现在其正处于最后的测试和定型阶段。
 
  分析人士指出,99A有可能会在2009年开始少量装备中国陆军部队。俄媒分析
 
  据俄罗斯《军事观察》报道,隶属于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的第112机械化步兵师已开始装备中国最先进的99A型主战坦克。
 
  有关这种新式坦克的消息最早出现在2007年。当时有报道称,99A2装备有防护能力更强的多层装甲和能够抵御串联式反坦克武器攻击的新型反应装甲。
 
  99A由中国201所与北方工业公司联合研制。与之前的99A1相比,99A炮塔前部的体积有所增大,原先的反应式装甲经过了重新设计。
 
  此外,专家们还推测该坦克将配备多通道全景瞄准装置和主动激光对抗系统,另外其火力和机动性也将更为出色。
 
  各界推测这种坦克将会在2009年10月份举行的国庆阅兵式上亮相,但当时参阅的却仍是型号较早的99式坦克。
 
  因此有国外专家认为,中国的设计师们可能在研制新坦克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过,就在此时,网络上却出现了有关99A型坦克的照片。
 
  事实上,新近出现的99A的坦克较其早期版本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新式99A的炮塔经过了重新设计,发动机-传动装置也有所变化。此前有报道称,99A将会装备一门14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但从照片来看,其使用的仍是根据前苏联技术仿制的125毫米主炮。同时,该炮的外观和瞄准部件也无变化。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设计师们仍未研制出现代化的多通道全景瞄准系统,而车长在夜间只能与炮手共用热成像瞄准装置。
 
  尽管进展没有预计中的显著,中国的坦克设计者们仍然在强化陆军的攻击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经过大规模修改与重新设计的99A主战坦克,与韩国、日本纷纷开始研制全新主战坦克的计划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开始逐步缩短军事装备的研制与改进时间,因为定型于2000年的99式主战坦克,并没有达到中国一贯采用的10年更换一代的原有惯例,实际上从99式到99A型主战坦克仅有不足5年的时间。从以上分析推测,未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坦克使用上将采用高低搭配的模式,即以数量较多但较便宜的96式主战坦克作为骨干,而较昂贵的99A型等主战坦克做重点部署,来实现装甲部队数量和质量的平衡M48H“勇虎”坦克(即CM11战车)是台湾陆军现装备中性能较好的主战坦克之一。1984年,台湾装甲战斗车辆发展中心在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的帮助下,开始研制这种坦克。1988年制成2辆样车,1990年4月14日首次公开露面,命名为M48H“勇虎”坦克,并于同年开始装备部队从1973年起,美国开始将遗留在南越战场的M48Al坦克抛售给台湾,总数达300辆左右。这批坦克在1981年被升级到M48A3规格,改用省油的AVDS-1790-DM柴油机,提高最大行程。1984年开始,台湾“战车研发中心”以M48为基础开发M48H“勇虎”坦克,也就是现在的CM11。当年研制CM11时,台湾共购入550组火控套件,但CMII只生产450辆,剩余的100组火控套件则被用来改装既有的M48A3,成为CM12坦克。CM11是采用M48A3炮塔搭配M60A3坦克底盘,再辅以新型M1坦克的射控系统所结合的混种坦克。美国称为M48H,H是混合(Hybrid)的意思,台湾称为CM11并命名为勇虎式战车。主要硬件水平不高
 
  。该坦克基本上是美国M60A3坦克的底盘加装自行改进的
 
  M48A5坦克炮塔而成。车体两侧各有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其负重轮与台湾现役M48A3坦克通用。悬挂装置为扭杆式。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第1、2、6负重轮处有液压减震器。履带为双销销耳挂胶履带,其上有可更换的胶垫。履带宽710毫米。车体两侧没有裙板保护。坦克炮是由台湾按美国许可证生产的105毫米M68型线膛炮。离炮口2/3处有抽烟装置,其前后均有防热护套。为使坦克炮能在行进间瞄准射击,它还配有双向稳定器。
 
  火控系统较为先进
 
  该坦克火控系统与美国极初期型M1坦克相似,为战后第二代坦克后期开始流行的扰动式火控。它以数字式弹道计算机为中枢,炮手控制面板输入的指令、倾斜传感器测出的车体倾斜、横风传感器测出的横风速度及风向、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机测出的目标距离以及弹种选择器选定的弹种等数据都输入计算机,并由它解算出弹道诸元后操纵伺服机构驱动炮塔和主炮对准目标。除主瞄准具之外,还有1具辅助瞄准具。主瞄准具、热成像瞄准镜和激光测距机是三者组合为一体的,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车长除有潜望镜外,还可通过炮手热成像瞄准镜的光学支路观察目标。驾驶员有1具微光夜视仪。
 
  防护水平较差
 
  M48H火力机动能力与美国第二代坦克中的M60A3相当,防护能力还略有差距,装甲最厚部位仅110毫米,侧部和后方为50~76毫米,无法抵御普通专用反坦克弹药的打击。烟幕弹发射器可在车前30米远处形成遮盖100度弧面的烟幕。车长可在车内控制烟幕的发射,装填一次可发射两次。烟幕除可隐蔽自己之外,还可阻碍对方激光测距。战斗全重53吨
 
  乘员4人
 
  车长(炮向前)9.306米
 
  车宽3.086米
 
  最大公路速度48公里/时
 
  最大行程480公里
 
  爬坡30°
 
  越壕宽2.4米
 
  通过垂直墙0.9米
 
  涉水1.2米(无准备)
 
  发动机功率552千瓦
 
  主要武器105毫米线膛炮
 
  辅助武器7.26毫米机枪2挺
 
  12.7高机1挺
 
  弹药基数105毫米炮弹60发
 
  7.62毫米机枪弹
 
  12.7毫米高机弹
 
  装甲厚度
 
  车体前上101毫米
 
  侧前部76毫米
 
  侧后部51毫米
 
  顶部57毫米
 
  底部12.7~63毫米
 
  炮塔前部110毫米
 
  侧部76毫米
 
  后部50毫米
 
  顶部25毫米1.炮塔与48系列坦克外形相同,前部及两侧较圆滑,后部角度较大。主炮抽气筒位于身管炮塔一端1/3处,呈柱形,并向左右和上方凸起。主炮与炮塔连接处活动部分尺寸较大,呈正方形。
 
  2.车体前沿较低,中间略高,采用6对尺寸较小的负重轮、托带轮3对。
 
  3.烟幕弹发射器为整体化设计制造,6个发射筒连为一体,呈蜂窝状,位于同一底座上。两组发射器分别位于炮塔左右侧前方。
 
  2016年8月16日上午,台湾陆军564旅在屏东恒春执行“联勇操演”的实弹测考时发生意外。一辆CM11“勇虎”战车不慎翻覆到溪水中,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的惨剧,仅驾驶员一人逃生。重伤的1人随后也死于内脏衰竭。
 
  99a2型主战坦克在一次聚会当中,同学们认为做得好,才是真的好,而且很早听说的故事,希望在此解答疑惑。
 
  2016年8月31日,台湾陆军第六军团542旅战2营今天于北测中心实施战力鉴测前试射归正时,1辆CM-11主战坦克(台湾称“战车”)在训练时,疑似因为机件故障导致坦克炮膛炸,自炮膛排烟器后方断裂,所幸未造成伤亡,台湾陆军已全面停止射击,对坦克进行检测。MBT-3000主战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主力第三代主战坦克,该坦克在2012年巴黎陆军展览首次亮相。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正在发展并推销第三代MBT-3000坦克。这是MBT-2000主战坦克的升级型,将于明年列装解放军。MBT-3000坦克的125毫米炮管可用于发射导弹,由1300马力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2014年12月刊报道,中国MBT-3000出口型主战坦克首次亮相于巴黎2012年陆军展,2014年再度亮相,两年之间最大的外观改良在于2014年的MBT-3000换装了遥控高射机枪,北方工业公司开始推进无人化战场的技术。
 
  从出口型MBT-3000可以看出中国坦克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动力、火炮、观瞄、防护技术等方面。2014年在朱日和展示的99大改主战坦克,显示大大强化了防护能力,尤其是正面安装了模块化的楔形装甲,厚度明显大大增加,接近1米。比MBT-3000的前部楔形装甲还要厚。此外,99大改的侧裙一直涵盖到负重轮,显示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战场上RPG对坦克侧翼的威胁。
 
  北方工业公司在各个国际展览会上相当开放,他们强调出口型的MBT-3000在很多技术方面比99大改还要领先坦克,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陆战之王”之美称,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是战争中的威力极大的武器。坦克一般装备一门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一种全履带装甲战斗车,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坚固的装甲防护、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可以根据作战任务而携带穿甲弹、破甲弹、榴弹等弹药。此外一些坦克不仅可以在陆地上使用还可以在水上使用,简称水陆两栖坦克。坦克,源于英文“tank”。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一般装备一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炮塔。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大多数现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潜渡能力。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汉语读音(tǎnkè),是英语“Tank”的音译,Tank原意为“大水柜”,因为制造战车是在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初是因当时参与建造的工人误以为他们在建造军舰装淡水的大水柜(即"TANK"),而英国军方为了在1915年首次使用坦克作战之前对外保密。因此他们在送往战场的战车贴上“Tank”的字样,并对外宣称是它们是盛载食水和食物的容器,该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
 
  发展初期
 
  一战期间,英、法和德国共制造了近万辆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圣沙蒙”、“雷诺”FT-17,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数量最多(3000多辆),性能较好,装有单个旋转炮塔和弹性悬挂装置,战后曾为其它国家所仿效。
 
  这些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坦克的问世,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法“雷诺”R-35轻型、“索玛”S-35中型坦克,苏Т-26轻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轻型、Ⅳ中型坦克等。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T-34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这些坦克普遍采用安装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22毫米,炮弹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50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185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9.4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4千米/时,最大行程100~300千米。
 
  轻型坦克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实质上是无旋转炮塔的坦克),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适于大量生产,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受限制,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发展
 
  战后至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22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127毫米,倾角55~60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现代坦克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主要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B(简称“S”)坦克等。
 
  这些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54吨,火炮口径105~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
 
  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次大战出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60年代-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三代坦克开始)。坦克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的大小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主战坦克是现代装甲兵的主要战斗兵器,用于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特种坦克是装有各种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空降、喷火、水陆两用坦克等。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性能较强,用于机动作战。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统称为特种坦克,多数是轻型坦克(但大部分国家,将支援作战用的轻型坦克,仍保留轻型坦克的称呼)。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
 
  轻型坦克轻型坦克是早期坦克的一种类型。早期坦克是按照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来分类。重10~24吨,火炮口径不超过100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轻型坦克是是相对于传统中型和重型坦克而言的,外形小、重量轻、速度快、通行性高的战斗坦克。
 
  中型坦克中型坦克是早期坦克的一种类型。早期坦克是按照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来分类。西方世界认为中型坦克重25~42吨,前苏联人认为中型坦克重28—42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中型坦克是比较灵活的多用途坦克,能够胜任如侦察、支援、甚至攻击等多种角色。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重42~8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30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其特点是火炮口径大,炮管长,攻击力大。因为坦克火炮口径大,意味着攻击力大。重型坦克火炮口径有88毫米、90毫米、100毫米、105毫米、107毫米、120毫米、122毫米、128毫米、130毫米几种。同时,重型坦克车体装甲厚,抵御炮击的能力强。重型坦克外形庞大重量惊人,是战场上扭转战局的关键。重型装甲和强力火炮,使每一辆重型坦克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超重型坦克
 
  超重型坦克是在军备竞赛中设计或制造的产物,虽然一些超重型坦克被制造出来,但由于其往往并不实用。大多数的坦克都缺乏机动性、策略流动性以及是机件可靠性。
 
  二战德军的希特勒策划以八号坦克鼠式上阵,而德军设计过超过1000吨的坦克计划,包括了P—1000及P—1500,不过只是停留在设计阶段,直到战争结束前也没有成功制造出来。
 
  两栖坦克
 
  两栖坦克又称为“水陆两用坦克”,意指“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及能通过水障碍的坦克”,部分轻型坦克及经改造的中型坦克有此功能。
 
  装甲架桥车
 
  大部分装甲架桥车需要在敌人的炮火下进行作业,因此大部分是以坦克改装而成,车体装有架桥装备。
 
  空降坦克
 
  空降坦克是通过飞机等空中运载工具和降落伞空运到敌人后方的坦克。它是空降兵的重要机动武器,可以引导伞兵或支援伞兵迅速穿插,突然抢占敌方的军事要地,也可以作为活动火力点和伞兵组成防御体系、扼守已攻点和军事要地,并为伞兵提供防护和乘车战斗的条件。空降坦克装备于空降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
 
  扫雷坦克
 
  扫雷坦克就是装有清除地雷装置的坦克,用于战场上排雷开路任务,而扫雷装置一般有滚压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种,扫雷设备大多可直接安装在战车上在必要时使用,不需额外编组。
 
  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是二战至越战时期出现的坦克衍生型,但由于作战模式转变加上喷火器的使用有其限制,越战后逐渐式微,但火药技术的进步使得纵火可用火箭达成,俄罗斯曾设计了一款在T-72的底盘加上多管火箭发射器的纵火战车(Tos—1)。
 
  步兵坦克
 
  步兵坦克是指在现有坦克基础上加装载员舱而成的坦克,其特点是既保留了坦克的强大火力和装甲防护,又可搭载少量步兵进行突击及近战支援。但由于其以机枪代替火炮,所以严格来说只能被称为重型步兵战车。
 
  巡航坦克
 
  又名巡洋坦克,概念与巡洋舰相似,具有高移动速度及良好机动性,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可支援步兵进行突击或小规模侦察,亦胜任多种任务。
 
  主战坦克
 
  1960年代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型、中型、重型坦克重新分类。
 
  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一般是各国家装甲部队的主力,因此被称作“主战坦克”或“主力战车”(Main battle tank,MBT)。主战坦克的出现受到各国军事部门的重视,一些军事大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纷纷从事主战坦克的研制与发展。主战坦克从诞生到21世纪初已发展了三代。
 
  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一般为40吨至70吨,从80年代开始各国的主战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飙涨的趋势。火炮口径多为105毫米以上,典型型号如前苏联的T-72、德国的豹2、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等。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战坦克有:苏T-72、T-80、德国“豹”Ⅱ、美M1A2,英“挑战者”2型,法AMX“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韩国88式、巴西“奥索里奥”、意大利“公羊”、印度“阿琼”。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于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并投产了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70年代以来研制和生产了69式、80式、88式主战坦克和99式主战坦克。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坦克是一架复杂的战斗机器。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人,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弹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坦克乘员多为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装弹、驾驶等任务。有些坦克采用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这样就不需要装填手,通常为3名乘员。
 
  采用履带行走
 
  坦克是采用履带行走的。为什么不用车轮呢?这是因为坦克很重,如果改用车轮,那么车轮与地面的接触
 
  面积就会很小,开在田野里很容易陷进去;坦克安上履带,轮子在履带里滚动,遇到沙地、雪地和泥地,宽宽的履带把坦克的重量分散了,车轮就像走在路上一样方便。
 
  在坦克里看路
 
  坦克在战斗的时候,窗盖都要关得紧紧的。里面的人执行战斗任务,全要靠潜望镜。(但仍有一些车长从炮塔顶部探出头来观察。)潜望镜可以旋转,观看四方,还能像望远镜一样把物体放大。炮手还有专门的瞄准镜,可保证炮击的精确度。坦克上装有夜视仪,能在黑暗中看清目标。
 
  坦克底部的一扇门
 
  坦克在作战时,必须把所有的门窗都关得紧紧的。可是,坦克一旦被击中着了火,里面的人就要迅速撤出。如果从顶部爬出来,就很容易被敌人的枪炮击中,所以在坦克的底部设置了一扇逃生门,一旦坦克被击中着火,乘员可迅速从坦克底部逃生。
 
  通过高压电网而安然无恙
 
  坦克通过电网时,两条履带噼里啪啦地闪着耀眼的电火花,里面的人却能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当强大的电流到达车体时,由于车体的横截面积大,电阻要比人的电阻小得多,所以绝大部分电流都通过车体传到地下了,里面的人因此不会触电。
 
  原地转向
 
  坦克能够改变车身的方向,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转向机构来完成的,这种转向机构可以使坦克两侧的履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哪一侧履带的运动速度较慢,车体就向哪边转向。如果要在原地“掉头”,只要把一侧的履带完全停住,使其速度为零,靠另一侧履带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带动坦克在原地转向了。
 
  厚薄不均的装甲
 
  如果将坦克的装甲剖开看,就会发现这层钢甲铁衣厚薄不均——有的地方特厚,有的地方又特薄。这样做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保证坦克受弹概率高的部位具有足够的防弹性能;二是要尽可能减轻坦克的战斗全重,否则会影响坦克的机动性能。
 
  颠簸行进中的高命中率保障
 
  坦克虽然具有高超的越野性能,但车体在行驶中上下颠簸是难免的。为了保证在颠簸中仍能准确击中目标,新型坦克上都装有火炮双向稳定器。这种稳定器可以使坦克炮不随坦克的颠簸而摇动,从而提高了坦克在运动中的射击命中率。
 
  武器系统
 
  主武器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炮弹基数一般为40~50发,主要弹种有尾翼稳定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脱壳穿甲弹采用高密度的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初速达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击距离内,现役美军最强的弹药当属第三代贫铀合金穿甲弹--M829A3,M829A3型贫铀合金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能穿透750毫米以上厚度的匀质钢板,在一些极限试验中,也多次打出超过900毫米以上的深度。多用途弹对钢质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达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备杀伤爆破弹功能。各种炮弹多采用带钢底托的半可燃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有的坦克炮可发射反坦克导弹(也称炮射导弹)。
 
  辅助武器多采用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机枪,有的装有榴弹发射器。
 
  现代坦克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炮长和车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和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和炮长控制装置等。火控计算机用微处理机作中心处理装置;测距仪多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或钕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传感器可自动输入多种信息,供计算火炮瞄准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长主瞄准镜多为可昼夜测距、瞄准的组合体装置,并配有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主瞄准镜一般为周视潜望式。现代新型主战坦克,火炮俯仰范围—6°~+20°,火炮和炮塔为电液或全电式驱动,炮塔最大回转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击反应时间6~12秒,首发命中率65%~90%。未来激光炮将代替现有的武器系统,坦克将成为威力无穷的武器。
 
  履带
 
  履带用来缓解重型穿甲弹的破坏力,分散了穿甲弹的破坏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驶,但是如果履带脱落就难以安装。国外已研发了6轮无履带坦克。
 
  推进系统
 
  坦克推进系统由动力、传动、行动和操纵等装置组成。动力装置由发动机及冷却、润滑、燃料供给、进气、排气、起动、加温等辅助系统构成,是坦克的动力源。传动装置用以将发动机产生的机械能传给主动轮(或水上推进器),并改变坦克的速度、牵引力和行驶方向,由主离合器或动液变矩器,以及前传动、变速、转向、停车制动和侧传动等机构组成。行动装置用以支承车辆,保障坦克平稳行驶和克服障碍,它包括由弹性元件、减震器等组成的悬挂装置和由履带、主动轮、负重轮、托带轮等组成的履带推进装置。操纵装置用以控制坦克推进系统各机构动作,并保障发挥技术性能,通常由泵及压气机等能源件和控制、传导、执行件等构成。
 
  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M1和T-80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机。发动机功率多为883~1103千瓦,转速2300~2600转/分,单位体积功率达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时。
 
  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静液转向的双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将动液变矩器、行星变速箱、静液或动静液转向机构、减速制动器等部件综合成一体,功率密度有的高达811千瓦/米。T-72、T-80坦克传动装置,采用了两个与侧传动器相组合的机械行星式变速箱。
 
  坦克行动装置多采用带液压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有托带轮的小直径负重轮式和销耳挂胶的橡胶金属履带式履带推进装置。90式和“挑战者”等坦克采用了液气式或液气—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
 
  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约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数坦克装有导航装置和随车携带有可拆卸的潜渡装置。
 
  分类
 
  ①坦克动力装置
 
  主要采用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少数采用了燃气轮机。往复活塞式发动机,按使用燃料种类分,有汽油机、柴油机和多种燃料发动机。按工作循环方式分,有二冲程、四冲程发动机。按进气方式分,有非增压、增压发动机。按冷却方式分,有液冷式、风冷式发动机。按气缸排列形式分,有直列式、对置气缸式、对置活塞式、V形、X形和星形发动机等。
 
  ②坦克传动装置
 
  按能量传递形式,可分为机械传动装置、液体传动装置和电力传动装置三类。机械传动装置又分定轴式和行星式。液体传动装置又分动液式和动液机械式、静液式和静液机械式。按功率传递路线,又分单功率流和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前者功率经变速机构、转向机构,单路传至两侧主动轮;后者功率经变速机构和转向机构两条并联路线传递,在两侧汇流行星排汇合后再传至主动轮。
 
  ③坦克行动装置
 
  主要按悬挂方式,即负重轮与车体连接的方式区分,有各轮单独与车体相联的独立式、多轮组合后与车体相联的平衡式和二者兼有的混合式三种。按弹性元件,可分为机械弹簧式(包括螺旋弹簧、钢板弹簧、碟片弹簧、扭杆弹簧等)、液气弹簧式和二者兼有的复合式三种。
 
  ④坦克操纵装置
 
  按作用力的方式分为完全由驾驶员体力承担的直接作用式和利用机械能、液压能、气压能、电能等的助力作用式。按变档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
 
  防护系统
 
  车体和炮塔前部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车体两侧挂装屏蔽装甲,有的坦克在钢装甲表面挂装了反应装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弹能力,特别是防破甲弹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御垂直穿甲能力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弹丸攻击。后来,出现了主动防护系统如俄罗斯“窗帘”1主动防护系统为扑灭车内火灾和防止破甲弹穿透装甲后引起车内油气混合气爆炸,车内多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为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车内安装有三防装置,有的在乘员室的装甲内表面附设有削减中子流贯穿的防护衬层。此外,还配有烟幕装置及其它伪装器材和光电对抗设备,并采取进一步降低车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弹药,设置隔舱等措施,使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显著提高。
 
  通信设备
 
  一般装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调频电台和一套坦克车内通话器,车外有用于步坦联络的通话盒,指挥坦克通常装备两部电台。现代坦克电台多采用集成电路,带有保密机、抗干扰装置和微处理机控制器,最大通信距离可达25~35千米。
 
  电气设备
 
  电源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体制,多装有一台功率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4~10块容量达300~600安培小时的蓄电池,T-72坦克采用了直流的起动—发电两用电机。坦克各控制系统引入了大量电气、电子部件,有的用电装置采用了自动程序控制,并开始形成一个信息传输、功率控制、数据处理和故障自检的多路传输的统一控制体系。在战场上,操作坦克的士兵必须在保持高机动性下,做到快速识别敌我、交战及破坏不同类型的敌军目标。因此坦克上安装了精密的探测装置及火控系统、可发射多种类型弹药的主炮及用于防御敌军士兵、轻型装甲车辆及飞机的机枪。
 
  二战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些装有特别武器的坦克,如装有火焰喷射器及多管火箭炮的版本,但随作战模式转变,越战后已没有再出现。
 
  二战后,所有坦克都采用大口径单主炮设计,亦是高火力地面武器中的代表,坦克炮可分为滑膛炮及线膛炮,英国及印度是现时少数仍然采用线膛炮坦克的国家。现代主流的坦克炮可分为西方的120毫米口径及东方(苏联/俄罗斯、中国)的125毫米口径。坦克炮可发射多种类型的弹药,但主要发射穿甲弹及高爆弹,部份滑膛炮更可发射导弹,炮管上的炮膛清除器更成为现代坦克的常见装置。
 
  现代坦克主炮通常备有散热系统来降低发射时炮管各部份的温度以保持准确度及射程,例如在下雨时发射后炮管顶部会比底部较快散热,侧风时炮管一侧亦会较快散热于另一侧,这种金属反应会影响弹药的远程弹著点。
 
  为了节省主炮弹药,坦克亦会装备了短距离武器以对付敌军步兵、轻型装甲车辆及小面积目标,常见的为与主炮相同指向的同轴机枪(又名并列机枪),美国及北约的为7.62或12.7毫米口径,俄罗斯的为14.5毫米口径,而部份法国坦克(如AMX-30及AMX-40)更装有高射速20毫米炮作防御。除同轴机枪外,炮塔顶部亦装有一把或两把由车长或炮手以人手控制的防空或支援用机枪,部份国家的为遥控版本。
 
  火控系统坦克火控系统是控制坦克武器(主要是火炮)瞄准和发射的系统,用以缩短射击反应时间,提高首发命中率。按瞄准控制方式分类,现代坦克火控系统可分为扰动式、非扰动式和指挥仪式3类。火控系统从问世到现在,大体上可以分为4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的第一代坦克火控系统只配有简单的光学瞄准镜。这种光学瞄准镜用视距法测距,即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已知,那么就可通过它在瞄准镜视场中所占的分划数估算出或直接读出目标的距离。这种火控系统在900米内,原地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由于用视距法测距,当距离超过900米时坦克的命中率会显著下降,因此50年代装备的第二代坦克火控系统在原光学瞄准镜的基础上增配了体视式或合像式测距机和以凸轮等为函数部件的机械式弹道计算机,性能比第一代有了明显提高,在1300米距离内射击标准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最早装备体视式测距机的坦克是德国的“美洲豹”F型坦克,但该坦克没有投产。体视式测距机的实际应用是在美国的M47坦克上,该坦克原打算用于朝鲜战场,但到M47坦克出厂时,朝鲜战争已告结束。此后,西方各国开发的主战坦克也相继采用了第二代火控系统。
 
  60年代初期装备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由光学瞄准镜、光学测距机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组成,并开始配用了一些弹道修正传感器。这种火控系统在1400米的距离内原地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美国在M60A1坦克上率先使用了这种火控系统。
 
  上述3代坦克火控系统的缺点是不能预测运动目标的射击提前角,因此不能射击运动目标;而且由于没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测距仪器,命中率比较低。随着激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激光测距机。1965年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开始与比利时航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同带激光测距机的第四代综合坦克火控系统。1969年,带激光测距机的综合火控系统首次装备在M60A2坦克上,使坦克能在短停时射击固定或运动目标。此后英国“奇伏坦”坦克的火控系统也采用了激光测距机。
 
  进入70年代后,世界各国都相当重视坦克火控系统的现代化。90年代出现的主战坦克,其火控系统不仅采用了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敌我识别系统、目标自动瞄准和跟踪系统,而且还采用了战场战斗管理系统等。这样,敌方的状况、射击的数据、我方的情报等,不仅是一辆坦克内的所有乘员,而且同一部队的坦克之间都能共享。因此,不光是一辆坦克,而且整个部队的情报能力都有一个划时代的飞跃。这些火控系统已具备了第五代的特征。
 
  为了提高坦克的夜间作战能力,70年代以前的坦克通常采用主动红外装置。这种装置隐蔽性差,易被敌方发现,从而使自己成为攻击的目标。70年代以后的坦克普遍采用了微光夜视仪和微光电视等。1979年出现的“豹”2坦克首次装载了热像仪。因此,坦克在黑暗中、在雾中也能发现并攻击敌人,其效果在1991年2月的海湾战争地面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场战争中,装有热像仪的多国部队坦克,使得没有这种装置的伊拉克坦克几乎无法靠近。自此之后,这些夜视装置便成了坦克的必备品。
 
  炮弹
 
  坦克大多发射成型弹药,与自行火炮的三件式(分发射体、火药、雷管)弹药不同。常见的坦克弹药包括黏着榴弹(又名塑胶榴弹)、反坦克高爆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等。
 
  部份坦克如M551、T-64、T-72、T-80、T-84、T-90及PT-91等更可以炮管发射反坦克导弹,这种功能令坦克的作战方法改变、效能加倍,甚至可对付低飞的直升机。独联体国家至今仍然保留炮管发射导弹的功能,而美国在采用M60A2后已放弃这种作战概念。坦克的防护力包括避开敌军的发现、被破坏的忍耐力及被击中后对车组人员的保护和存活能力。
 
  避开发现
 
  坦克在森林及丛林静止时可用车体上的迷彩伪装作掩护以避开攻击;在开阔的地型时,坦克会成为一个明显的目标;当一架坦克在开动引擎移动时,引擎运作的热力可轻易被红外线探察到;坦克的履带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可在空中发现,在沙漠移动时引起的沙尘亦比车体体积大数倍。
 
  热效应是坦克的主要弱点之一,就算是一架静止在掩体后、开动了引擎的坦克释放出的热空气引至的影像反应(像海市蜃楼效应)仍可以被探察得到。坦克的动力由柴油引擎或涡轮引擎推动,运作时像一架火车头,发出的声音可在远距离上听到(涡轮引擎更为严重),气味亦可透过风向而被察觉出来。坦克在移动时亦会震动地面。
 
  由于重量大,现代坦克采用极大输出功率的引擎(1,000匹或750千瓦以上),亦导致它比周围事物发出更大的热能讯号。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的M1艾布兰亦有四次因为热能讯号而被伊军的T-72发现,当时的伊军更会在夜间完全静止以探察敌方的热能讯号。
 
  科索沃战争中显示出经常移动的坦克有更高的存活率,当时北约空中部队最初成功破坏在战场上静止的塞尔维亚坦克,后来塞尔维亚陆军把他们的坦克不断转换阵地,存活率亦立刻提高。
 
  装甲
 
  主战坦克是现代地面部队中拥有最强装甲的车辆,坦克的装甲主要保护车体内部及车组成员对抗各种武器攻击。坦克最常见的威胁是敌军坦克的动能穿甲弹,其他包括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地雷、大型炸弹、火炮直接命中、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能毁灭坦克的武器,
 
  99a2型主战坦克本文列出了你需要了解的内容。总结了目前事情现状。至命弱点还有被空中武器从顶部攻击。大部份现代主战坦克对火炮的破片及如火箭推进榴弹等的轻型反坦克武器有完整的保护力。实际上坦克装甲如果要对抗所有威胁将会变得非常沈重,因此设计时只取防护力及重量的平衡点。
 
  大部份装甲战斗车辆以坚硬的钢铁或以铝制造,不少坦克亦以的轧压均质装甲(RHA)作防护。
 
  二战前,多个坦克设计师推出了新的装甲设计──倾斜装甲,当中以T-34的倾斜装甲最为著名,与相同厚度的普通装甲相比下,倾斜角度的装甲对弹头的防护能力大大提高。在二战期间,德军坦克的车组人员表示他们的坦克开火命中T-34后弹头弹飞。
 
  在二战时期,由战机发射的无导引反坦克火箭亦令坦克内的车组人员非常畏惧,尤其是D日霸王行动时,但其实无导引反坦克火箭的命中率很低,反而由飓风战斗机(Hawker Hurricane)发射的40毫米炮及斯图卡轰炸机的37毫米炮效果更好。反坦克高爆弹、巴祖卡火箭筒(Bazooka)及Panzerfaust亦是二战时期出现的新产品,它们皆采用锥形装药以贯穿目标。
 
  地雷及空中武器从顶部的攻击仍然是坦克的致命弱点。轻型反坦克武器对破坏履带仍然有效,当履带被毁后坦克将失去任何机动力,因此很多履带式车辆都装有侧裙来保护履带及悬挂系统。有些反坦克弹药采用软性炸药以做成破片伤害。
 
  1970年代开始,有些坦克已经装有混合了合金及陶瓷材料的新型复合装甲。复合装甲是一种具优良防护能力的被动装甲,而由英国开发著名的q(Chobham armour)亦是改良自复合装甲,美军的M1A1艾布兰则采用更先进的贫铀装甲。
 
  以色列为了向车组人员提供高度防护,因此他们梅卡瓦主战坦克设计比较特别,它以引擎及油箱作第二度防护来保护车箱内的车组人员。
 
  被动防御
 
  大部份装甲车辆皆装有烟雾弹发射器以在被伏击或攻击时快速发射烟雾弹作掩护,烟雾屏障可有效阻挡以可见光瞄准的武器攻击。有些烟雾弹可产生极浓密的雾团来影响雷射目标指示器的效能,尤其是发射后需要保持目标导引的反坦克导弹。很多现代的主战坦克如法国勒克莱尔的烟雾弹发射器可发射催泪弹及破片手榴弹,以色列的坦克更装有可由内部遥控运作的小型迫击炮以对付掩体后的目标。二战时某些德军坦克的烟雾弹/破片手榴弹发射器更可从内部装填以避免人员暴露在外。部份坦克除装有烟雾弹发射器外,更装有以消耗燃料来运作的烟雾制造机。
 
  现代坦克的被动防御还包括被雷射导引时发出警报的系统及被超短波雷达发现时的无线电警报系统。
 
  反制系统
 
  爆炸反应装甲(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ERA)是一种在坦克及装甲车辆上常见的反制品,它可以引爆击中车体装甲的锥形装药反坦克高爆弹弹头以降低伤害,由于成本低、使用简易,爆炸反应装甲在今天仍然被大量国家采用。
 
  自动防护系统(Active protection systems,APS)是一种未来的反制产品,它采用雷达或类似的扫描装置找寻,并自动反制来袭弹头。近代俄罗斯出产的新型坦克装有一种可自动干扰来袭导弹及瞄准导引装置,名为Штора(Shtora)的主动干扰系统。
 
  车组成员暴露在车体外时的保护
 
  当坦克上的车组成员暴露在车体外,如车长或驾驶员打开保护盖伸出上半身以观察战场环境时,他们会因成为目标而变得危险,如敌军步兵及狙击手的射击,或因坦克被炮弹或导弹击中而引至受伤。因此潜望镜及相似功能的瞄准具成为坦克车长常用的观察装置。坦克的机动能力,无疑是所有装甲车辆中要求最高的,它不仅要求坦克的速度要快,而且还要求坦克要有良好的越野机动能力。然而,要提高坦克的机动性,又是所有陆上交通工具中最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沉重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使坦克成了重量体积比最大的车辆;另一方面坦克不得不采用沉重、传动效率低的履带推进方式,传动效率差。因此作为坦克动力之源的发动机,不仅要求输出功率尽可能高,而且还受到车内非常有限的空间的限制。
 
  从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诞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绝大多数坦克都是采用汽化器式汽油机。汽油机虽然有较小的体积、较低的比重量和生产成本以及较好的启动性能,但燃油消耗高和容易着火的致命缺点阻碍了它在坦克上的应用。
 
  而柴油发动机燃料不易着火、效率高、燃料消耗少,对提高坦克的机动性相当有利。因此,有必要用柴油发动机取代汽油机。
 
  最先开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是日本。由于日本几乎没有燃料自给能力,对燃料消耗少的柴油发动机的开发相当热心,并成功地应用在1934年出现的八九式乙型中型坦克上。其他国家坦克柴油发动机的实际应用则相对较晚,二战中除前苏联的T-34和法国的FCM36坦克之外,大多数坦克都使用从汽车发动机或航空发动机改造而来的汽油机。也就是说,在战时的忙乱之际,就连先进的工业国家都没有余力去专为坦克开发新型柴油机。但是,柴油机作为坦克用发动机的优点相当明显,大战结束后,各国都进行了开发。
 
  50年代末,新装备坦克都采用了柴油机,实现了坦克发动机的柴油机化。至80年代初M1坦克以前,柴油发动机是坦克装备的唯一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柴油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涡轮增压技术自50年代开始进入坦克动力行列,60年代已较普遍,70年代的发动机除苏联的B-46采用机械增压外,几乎全部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
 
  涡轮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大,而且结构紧凑,的确很有前途。但是其莫大的燃料消耗成了后勤的极大负担,因此尽管80年代初已在美国的M1和前苏联的T-80坦克上使用,但在各国现装备的坦克中,装载柴油发动机的还是占绝大多数。
 
  随着坦克重量的增加和对坦克单位功率要求的增长,现在普遍认为柴油发动机已经达到了输出功率的极限,必须寻找新的坦克动力源。俄罗斯T-90主战坦克1960年代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中、重型坦克重新分类。中、重型坦克一般也是各国家装甲部队的主力,也被称作“主战坦克”或“主力战车”(Main battle tank,MBT)。
 
  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一般为40吨至70吨,从80年代开始各国的主战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飙涨的趋势。火炮口径目前多为105毫米以上,滑膛炮也在80年代开始成为许多国家设计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首选,以增强对装甲的破坏力,典型型号如前苏联的T-72、德国的豹2、美国的M1艾布兰等。中国于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并投产了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70年代以来研制和生产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战坦克。88式坦克战斗全重38吨,安装有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火炮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和昼夜合一观瞄装置组成的新型火控系统,灭火抑爆装置,三防和潜渡装置及新型电台,采用了复合装甲和功率为537千瓦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单位功率14.1千瓦/吨,最大速度55千米/时,最大行程500千米。2009年研制的ZTZ-99式更是威力无比,挤入世界先进主战坦克之列。坦克全身披着很厚的钢甲,厚度有几十至几百毫米,一般枪弹无法穿透。它的行驶速度约60千米/小时,最远行程可达650千米,最大爬坡约30°,可越宽3米的壕沟,过高1.2米垂直墙,涉水深1.5米,还可潜水5米深。它火力强大,除装有一门火炮外,还有高射机枪、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携带炮弹40发~60发。这是主战坦克具有的一些战术性能,而每种特种坦克还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坦克仍然是未来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兵器,许多国家正依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21世纪初使用的新型主战坦克。坦克的总体结构可能有突破性的变化,出现如外置火炮式、无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径有进一步增大趋势,火控系统将更加先进、完善;动力传动装置的功率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种主动与被动防护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以及战场信息自动管理技术,将逐步在坦克上推广应用。各国在研制中,十分重视减轻坦克重量,减小形体尺寸,控制费用增长。可以预料,新型主战坦克的摧毁力、生存力和适应性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坦克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英国:Mk I坦克、Mk II坦克
 
  法国:雷诺FT—17坦克
 
  德国:A7V坦克
 
  意大利:菲亚特2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德国:35(T)型、38(T)型、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虎式、虎II(虎王)鼠式、黑豹
 
  苏联:T—26、BT—2、BT—7、T—34、KV—1、KV—2、KV-3、斯大林—1型(iS—1又名js—1)、斯大林—2型(IS—2)IS—3
 
  日本:八九式、九四式、九五式、九七式、九七改、三式
 
  美国:M2轻型坦克、M3轻型坦克、M3李·格兰特、M4谢尔曼、M24霞飞、M26潘兴
 
  英国:马蒂尔达系列、十字军巡洋坦克、克伦威尔坦克、A—34彗星、丘吉尔战车、谢尔曼-萤火虫
 
  法国:雷诺R35、巴塔耶B—1、索玛S—35、B1
 
  意大利:CV33/35、L6lf、M13\40、菲亚特3000B波兰:7TP
 
  捷克:LT—35、LT—38瑞典:L—60、Stridsvagn m/21—29、Stridsvagn m/37、Stridsvagn m/42匈牙利:40M突朗加拿大:公羊澳大利亚:哨兵
 
  冷战时期
 
  美国:M26、T26E4超级潘兴、M46巴顿、M47巴顿、M48巴顿、M60巴顿、M41、M551谢里登
 
  苏联:T—44、T—45、T—54、T—55、T—62、T—64系列、T—72、T—80
 
  德国:豹1、豹2
 
  英国:征服者坦克FV215b系列
 
  法国:AMX 13、AMX 30、AMX 32、AMX 50、AMX 50福熙
 
  中国:59式坦克、62式坦克、69式坦克WZ111坦克IS-2(IS-2U/IS-2M)
 
  日本:61式坦克、74式坦克、90式坦克
 
  朝鲜:天马虎主战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
 
  现代
 
  美国:M1A1艾布拉姆斯(M1A2)
 
  俄罗斯:T—90、T-72
 
  英国:挑战者1、挑战者2
 
  法国:勒克莱尔
 
  韩国:K1、K2日本:90式坦克、TK—X、10式坦克中国:99式、MBT 2000、96G式
 
  意大利:C1公羊坦克
 
  德国:豹2A6、豹2A4
 
  乌克兰:T—72AG、T—80UD、T—84“堡垒”M
 
  波兰:PT-90、PL-O1
 
  以色列:梅卡瓦MK4型
 
  99a2型主战坦克整整一晚上,手机里的各个微信群,闹腾了一晚上,为么呢,就为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总结以下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切莫当真。高唐信息港www.gtxxg.cn从权威人士处获悉
 
  瑞典:S坦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坦克是英国人在1915年研制的“小游民”坦克。
 
  世界上最重的坦克是德国人研制的“鼠”式重型坦克,该坦克全重188吨。
 
  世界上最早的既用履带行驶又用负重轮行驶的坦克是美国在1928年研制的T3“克里斯缔”中型坦克。
 
  世界上单价最昂贵的主战坦克是韩国的K2主战坦克,单价为八百八十万美元。
 
  世界上速度最快坦克是英国“蝎”式轻型坦克,最高时度81km/小时。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99a2型主战坦克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