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高唐信息港(http://www.gt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唐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梅葆玖和梅兰芳的差距

发布时间:2017-08-09 22:13:17
核心提示:  1926年,梅兰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个插曲。这便是社会议论颇多的梅孟之恋,女主角是当时名满京华的老生演员孟小冬。孟小冬比
  1926年,梅兰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个插曲。这便是社会议论颇多的“梅孟之恋”,女主角是当时名满京华的老生演员孟小冬。

孟小冬比梅兰芳小13岁,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后从北方迁至上海。父亲孟鸿群工文武老生,她生在上海,受家庭熏陶,自小喜好唱戏,父亲看准她的天赋,打小就让她拜师学艺。她因聪慧,又下过苦功,年仅7岁就两次搭班去无锡演出。9岁时,正式拜舅父(一说姑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2岁时在无锡新世界登台,14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这期间,她不但应工老生,连武生也唱。18岁到北京后,拜陈秀华为师,专攻余派老生戏。至于拜余叔岩为师,得其亲授,那是后话,1938年的事了。

1925年,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务戏,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倒二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连马连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戏都排在前面,可以说这场演出对孟小冬来说意义重大。从此,她在京城声名鹊起,以后的营业戏卖座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相持平。

因为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名伶,所以他俩的恋情广受关注,传说也多。关于这场恋爱是如何发生的,有的说是梅兰芳身边的朋友为了某种目的撮合的,有的说是梅太太福芝芳因身患沉疴,而预先安排。如此等等,并无实据。其实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两人同台演戏,配合默契;台下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经常交流艺术,日久生情。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画报》上有署名“傲翁”者撰文说“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老,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当天的《北洋画报》上还刊发了梅、孟各一张照片,照片下的文字介绍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戏装)”、“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旗装)”。这可能是媒体最早一次对梅孟恋情作肯定报道。次年2月,梅孟双双相偕从上海返回北京,梅孟关系似乎更得到了证实。总之,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新屋设于东城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

梅孟之恋虽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别般配而被称颂一时,却终未能长久。两人分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些说法迹近小说情节,甚为可笑。

还在梅孟相恋中,发生了一桩震惊整个京城的“血案”,梅兰芳差点丢了性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纨袴子弟王惟琛一直单恋孟小冬,始终得不到小冬回报,正在百般愁苦之际,听说小冬已被梅兰芳“抢了去”,一时想不开,一天突然闯入梅宅,欲找梅兰芳理论。当时已近正午,梅兰芳和冯幼伟等几个朋友正在吃午饭,佣人进来通报,说有一个“身穿浅色西装,文质彬彬,年约20岁左右,一看就是个大学生模样的人”要见梅大爷。在座的北京《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对梅兰芳说他先出去看看那人有什么事,说完,便离座随佣人走出餐厅往客厅走去。

张汉举矮矮胖胖,由于记者出身,颇善词令,平时热衷于交际,喜欢管三管四,所以有“夜壶张三”的绰号。他来到客厅,以为找几句托词就可以把王惟琛打发掉,谁知还未等他开口,就见王惟琛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抵住张汉举,叫道:“你叫梅兰梅出来见我!”张汉举到底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就稳定了情绪,回说梅兰芳出去了。王惟琛自己也很紧张,听说梅兰芳不在家,便颤声要求张汉举转告梅家,要梅家先掏出五万块钱,赔偿他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损失。枪口下的张汉举大声呼唤佣人,让他们转告冯幼伟,赶快去筹款。

其实,早在王惟琛掏出手枪的那一刻,就有佣人忙不迭地奔到餐厅通知了梅兰芳、冯幼伟。此时,听王惟琛说要钱,冯幼伟一面打电话通知军警督察处,一面通知银行迅速提出五万元现款。

钱送到时,军警也已包围了梅宅。当佣人将钱扔进客厅后,王惟琛将张汉举挟作人质,好使他安全离开梅家。走到大门外,王惟琛这才发现军警不仅包围了梅宅,连周围屋顶上都有荷枪持弹的军警,因为过于紧张,他手中的枪响了,张汉举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一见人质已死,军警们众枪齐发,顷刻间,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窝状,当场毙命。高唐信息港www.gtxxg.cn从权威人士处获悉

次日,大栅栏附近的一根电线杆上,高悬着一个木笼,木笼里放着的正是王惟琛的血淋淋的头。这颗人头在电线杆上晃荡了整整三天。当年,最重的刑罚也不过是示众三天,可见“军警处”是将“王案”作为大案来处理的。

王惟琛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张汉举却死得冤枉。梅兰芳对张汉举之死深感歉疚,他不仅包揽了张汉举的后事,而且还赠送给张家位于麻草园的房屋一幢,现金二千元。

后来梅孟分手,有人便将这两件事说为因果——梅兰芳受“血案”的刺激而离开孟小冬。其实这又是人们的猜想。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故不应简单视之。梅孟分手未必只有一个原因,但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梅兰芳听说在他访美期间,孟小冬身边另有感情介入。梅兰芳对孟小冬并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对梅兰芳也就不负有婚姻意义上的责任,这段感情遂告终结。

有史料说,1931年,在孟小冬聘请的郑毓秀律师和上海的杜月笙的调停下,梅兰芳给孟小冬4万块钱为赡养费。

其实是梅兰芳访美的次年回到北京时,得知孟小冬在天津欠了债,于是给了她几万块钱。由此可见梅兰芳为人的厚道及情义。

孟小冬后来嫁给了上海闻人杜月笙,1949年5月随杜去了香港。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在家收徒教戏。1967年秋移居台北,10年后发肺气肿与心脏病去世。貌似“天作之合”的梅孟恋,一直风波不断。在梅兰芳的著作中,对于与孟小冬的往昔,只字不提。而孟小冬在与梅兰芳分手后,坚决与他再无来往,可谓恩断义绝。孟甚至甩下一句,“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这对台上与台下的“才子佳人”在结合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导致这样的悲剧收场?

婚后“金屋藏娇”

婚后,小冬却开始有空虚之感。她终日无所事事,感到离开了舞台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她向梅透露过想重返舞台的想法,梅却以“男主外女主内”“朋友会笑我连自己的太太也养不活”为由阻挡。当时不少戏院老板及戏迷见孟小冬突然没有消息,到处打探,冯总裁决定让“金屋”秘密乔迁至长安大戏院不远的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当时的《北洋画报》上最早披露过梅孟结合的消息,梅出面辟谣,弄得报社十分狼狈,后来又登出了《梅伶近讯》说,孟现在居住的“金屋”是梅租给孟住的,两人不过是房东房客关系。

梅兰芳为了让孟小冬打发时光,想请余叔岩上门教孟小冬学戏,余以体质瘦弱为由拒绝了。但又碍于梅的面子,替小冬介绍了名师鲍吉祥。多年后小冬与梅分道扬镳后,拜余叔岩为师,五载悉心侍奉余叔岩直至余师去世,此是后话。

小冬自幼学戏,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但她不甘心做个只知唱戏的伶人,她在小楼辟一间书房,设置红木书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每日按时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小说,梅兰芳还手把手教她画梅兰竹菊,或谈论梨园掌故,或推敲戏词字韵,可谓其乐融融。此后小冬曾骋请一位国学老师学习书法,补习文化,所以后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即在此时打下良好基础。

梅兰芳二夫人福芝芳那边,早已知道梅已别筑外室,但她城府很深,半年多来,竟能不动声色,缄口不提此事,对梅的一切外部活动,仍如往常一样,不加干涉,安心主持家政。

而那一阵,梅常去的好友冯宅(冯耿光家)发生了一起离奇命案,凶犯是一个迷恋“冬皇”的男学生,因得知梅孟结合导致了孟不再登台,对梅十分愤恨,怀揣一把小手枪,阴错阳差,却开枪错杀了梅党中坚分子张汉举。凶手被抓后袅首示众三日,而躲在金屋的孟小冬却对社会上已闹得沸沸扬扬的此事浑然不知。

这次福芝芳见冯宅发生人命血案,丈夫差点丢了性命,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孟小冬这个小妖精惹的祸,于是找到了攻击的口实,吵闹不休。社会上一时也闹得风风雨雨,流言四起,种种绯闻,扑面而来。

摆在梅面前的路不外乎有三条:第一,与孟分手。考虑到他们婚后还不到一年,彼此相爱,孟小冬在这件事上毕竟没有什么过错,于心不忍。第二,保持现状。外界舆论一概不予理会,至于名声也就不多考虑了。第三,逐渐淡化。这次发生的意外事件,人言可畏,但“金屋”还不能丢失。不过“大本营”绝对应扎在无量大人胡同,即福夫人这边。经过权衡考虑,梅兰芳选择了最后一条即“逐渐淡化”的道路。因此这次冯宅血案发生后,他没有马上再去孟小冬那边。

接下来梅兰芳除了不定期地接受一些演出任务以外,主要精力是投入“访美演出”的准备工作。这样梅兰芳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向小冬解释暂时不能多来“金屋”的原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公开向外透露,孟小冬还必须继续过着与外界相对隔绝、金屋藏娇的封闭式生活,这让孟小冬多多少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在戏台上演惯了男角的孟小冬,本来心态就十分高傲,争强好胜,如何能忍受这般精神上的压抑?因此,孟小冬对梅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挺大的啊,首先梅兰芳先生处的时代(你懂得)文化稍微开明些,那时候的文化破坏也少些,文化传统传承比现代更适合戏剧发展,现在文化多元,尤其是经过几次国语现代化,戏剧必然会失去传统风味的。所以就算梅葆玖先生相比梅兰芳先生青出于蓝,成就也是比不上他父亲的·····李玉刚是什么人?是一个为生活为艺术四处奔波多年的东北农家孩子,充其量是一个喜欢男旦表演艺术且玩得不错的人,值得赞许的是,在自己的生活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还供养了好几个大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出身贫苦、热爱艺术、富有善心,在艺术和生活的道路上苦苦挣扎,刚刚有了一点曙光的年轻人,梅葆玖方面的指责,我以为很没风度,缺少一个知名艺术家应有的气度、胸怀和悲悯之心,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隐隐的读出一个字:霸——京戏之霸、梅派之霸、艺术之霸。倒是李玉刚的回应,显得很平和、很谦逊,也很到位,他说:“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境界是我特别向往的,作为京剧爱好者我必须努力向大师学习。我是通过《星光大道》走红的,而《星光大道》是老百姓的舞台,我是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就是个戏曲爱好者。”对于梅葆玖的批判,李玉刚说作为后辈,他虽没机会亲受梅先生的教诲,但他从很多戏曲前辈那里获知梅先生为人特别谦和,有些论断很可能是被人歪曲传达了,“对于别人的批评,我觉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当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脚步”。两相对比,更显得出梅方的表现与其身份是何等的不相称。

中国戏曲——包括国粹京剧在内—&mdas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梅葆玖和梅兰芳的差距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