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高唐信息港(http://www.gt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唐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一勾勾”

发布时间:2018-05-31 11:20:12
核心提示:  高唐信息港宣传报道一勾勾是山东省的稀有剧种之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

  高唐信息港宣传报道“一勾勾”是山东省的稀有剧种之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该剧种的主弦是独特乐器——四弦胡琴,因此得名“四根弦”或“四音”。流行地区以临邑、齐河、禹城、夏津、高唐、临清为中心,传播至德州、惠民、济南、泰安、潍坊以及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南部。在德州地区又称“尼姑讴”,在聊城、泰安地区又称“河西柳”、“五调腔”、“蛤蟆嗡”。

  “一勾勾”演出形式古朴,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一般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组织演出。演员白天劳动,如帮工、锄草,晚间唱戏,乡人常称之为“锄草班”。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王小赶脚》、《墙头记》、《姊妹易嫁》、《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隔帘》、《抱牌子》等,当然还有“四大秦”——《东秦》、《西秦》、《南秦》和《北秦》,历来有“学会四大秦,到处不求人”之说。在群众中较有影响的有艺名为“咬断弦”、“剜心刀子”、“半碗蜜”、“大金”、“二银”等艺人。

  这个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1959年,临邑县一勾勾剧团成立,排演了多部现代戏。作为团长的老艺人焦连琨(艺名“三十二坛醋”)培养出一大批学员。当时一勾勾活动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活跃于聊城一带(西路),一支活跃于临邑一带(东路)。60年代初,两路队伍合并到了临邑。1964年,1965年是剧团鼎盛时期。1964年代表德州地区参加山东省地方戏曲会演,演出剧目是《红梅》。平时在周边各地区演出,场场爆满,加演、返场已成为家常便饭。

  不过,一勾勾剧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971年与临邑县河北梆子剧团合并成立京剧团,至此一勾勾剧团宣告结束。只在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有业余剧团演出。

  高唐信息港编辑报道2006年,这一独有的剧种终于复苏。在同一年,一勾勾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临邑县采取措施鼓励保护一勾勾剧种,通过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老年人对“一勾勾”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一批年轻人也渐渐加入其中,一勾勾剧种重现舞台,再次焕发青春活力。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一勾勾”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