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高唐信息港(http://www.gt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唐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高唐人对孔家的巨大贡献

发布时间:2021-01-15 17:25:28
核心提示:  高唐历史悠久,为春秋齐国五都之一。高唐居中原横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素有上古之民朴,中原之士敦的美誉,
   高唐历史悠久,为春秋齐国五都之一。高唐“居中原横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素有“上古之民朴,中原之士敦”的美誉,很早便成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高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精神文化遗产,书写了中国教育文化历史的光辉篇章。
  高唐地近孔孟之乡,尊孔崇儒,古为风尚。
  明朝《高唐州志》载:
  元朝翰林学士高唐人阎复《重修庙学记》载:民物之繁,茧丝之富,遂为山东名郡,台表弦歌之化,地维礼仪之邦;圣贤之遗迹可寻,邹鲁之流风未泯。
  《风俗》载:俗近敦厚,家知礼逊,习俗节俭,人多读书。
  元朝政治家、文学家李谦《重修庙学记》载:初,高唐为一邑,澹轩康先生晔授馆其中,执经授业,前后非一,不到二十年,人物辈出。往往入登台阁,分列州县。一时英彦耸动,缙绅间人人能言之。
  明朝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丘濬《重修州学记》载:山东东昌府高唐州,地界两京之间,首被王化。惟兹学校乃教之寓,政之本,为治之首务也。
  明朝国子监助教梁端《重建儒学记》载:山东之高唐,自古为郡,风土醇沃,物象森茂,钟其气而生者,多英特俊伟之士,必由学而教养之,然后可以成其器,而资其中。
  清朝《高唐州志》载:
  知州谈镕《创建义学碑记》载:高唐文物之薮也,古来或以理学者,或以事功显,或以文艺称,光炳乘者,指不胜屈。
  知州龙跃《义学碑记》载:欲使家弦户诵,敦诗说礼,人多善士,里有仁风,则必然校始。
  知州毕一谦《重修州学圣庙记》载:高唐地接邹鲁之区,家诵孔孟之书,是以人材蔚起,自汉唐以迄元明至于我鼎兴,理学文章列名科目彪炳史册者不乏人。何莫非圣人之教泽有以熏陶而化成之也。
  1:高唐文庙
  《学堂》载:万事根本皆起于学。处此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时,尤以开通学务为强国基础。知州周家齐于城乡各处创建学堂二三十处。
  实际是39处:城里6处,乡村33处,为高唐县以后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日)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语录《论语》。
  孔子及其儒学对高唐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都深深打下了历史的烙印。同时,高唐人尊孔崇儒也融入了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谱写了许多动人的、难以忘记的历史篇章。
  一、孔子命救于黄河渡口
  《论语·子路》载:孔子曰“荀有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仕鲁四年,政治清明,市场繁荣,鲁国兴盛,威震其邻。然而鲁定公昏庸无道,孔子与鲁定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产生重大分歧,孔子被迫出走,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艰难行程。
  2: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路途遥远,风雪交加,饥寒交迫,时如丧家之犬,最为凶险的是周敬王27年、鲁哀公2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应赵简子之邀,由卫国经高唐去晋国拜见赵简子。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 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
  从这一段历史记载看:孔子由卫国出发赴晋国时,并不知道赵简子杀了窦鸣犊和舜华两位贤大夫,在行走的途中,也没有人通风报信。只是孔子来到黄河渡口过黄河时,才有人向孔子说到此事。这一段黄河,当时是齐国、晋国的分界线,河东属齐,河西属晋。
  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的信息,河西晋国不会送信给孔子,那只有河东之人将此信息告诉给孔子,此人告知孔子的目的,是提醒孔子赵简子杀了两位贤人,过河去有危险啊。孔子听其言,停车回辕。
  此人当是黄河渡口所在地之人。
  此黄河渡口属灵县地。灵城是灵县县治所在地,今属高唐县姜店镇南镇村,也就是这个高唐人救了孔子一命。
  刘向《说苑》载:赵简子曰:晋有泽鸣、犊,鲁有孔丘,吾杀此三人,则天下可也。
  刘向《新序》载:赵简子欲专天下,谓其相曰:赵有犊犨,晋有铎鸣,鲁有孔丘,吾杀此三人,天下可王也。于是乃召犊犨、铎鸣而问政焉,已即杀之。使使者聘孔于鲁,以胖牛肉迎于河上,使者谓船人曰:“孔子即上船,中河必流而杀之。”(赵简子所杀的两位贤大夫名子《史记》与《新序》、《说苑》记载略有不同)
  由此可见,赵简子邀请孔子去晋国,只是以议政治国为名,实则是设套诱杀孔子,以霸天下。
  若不是高唐人传信给孔子,孔子一旦上船过河,当必死无疑。孔子虽然说:“命也夫!”,道不如说:是高唐人救了他的命。
  此高唐人虽无名可载可考,但正是他的恩举救了孔子,使孔子得以善终。如果孔子过河去,不仅命丧赵简子之手,而且中国的历史也将要改写。此处黄河渡口,也成为孔子的福地、救命地。
  3:黄河渡口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这一重大事件,就在黄河渡口立碑纪念:孔子回辕处。此渡口命名为“鸣犊口”或“灵鸣犊口”。这一条河也因之被命名为“鸣犊河”。此河在《汉书·地理志》、《汉书·沟洫志》、《水经·河水注》等史书中均有记载。
  康熙《高唐州志》载:
  春秋孔子临河歌(孔子适赵,临鸣犊河,不济,叹而作歌)
  秋水衍兮,
  风扬波,
  舟楫颠倒更相加,
  归来归来胡为斯!
  4:孔子回辕处碑
  高唐县姜店镇南镇村,过去村南村北各有一座文庙,村南为圣迹庙,庙中有孔子乘车的塑像,以纪念孔子回辕事件。
  5:孔子乘车塑像
  灵县汉立后多次废立,唐朝武德四年最后废县,其地入高唐和博平。《博平县志》也将今属高唐县南镇村和孔子回辕处列为八景之中:灵址朝烟和犊河圣迹。
  二、乙瑛请置百石卒史
  乙瑛,字仲卿,东汉高唐人。桓帝时为鲁相。乙瑛初到任时,拜谒孔庙并撰文立碑《谒孔子庙碑》(碑存曲阜孔庙)。乙瑛因见孔庙的礼器和春秋祭祀没有专人掌管,又应孔子十九世孙孔麟所请,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此事。乙瑛将此事上奏鲁公后去任,后有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又上书恳请鲁公,准许乙瑛奏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吴赵二人奏请获准,鲁公同意在孔氏族人中选拔“经通一艺”者充任。
  诏下后相名平者奉诏杂试得孔和一人,请于朝,除为百石卒史。
  乙瑛首倡置官管理孔庙,开创了国家管理孔庙的新体制。使孔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极大起到了保护孔庙的作用。同时也确立了孔庙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体现了乙瑛尊孔崇儒的情怀。
  6:孔庙
  由于乙瑛等人的贡献,以颂护庙有功,于东汉桓公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把乙瑛为孔庙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刻碑纪念。
  碑名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乙瑛碑》,乙瑛也被誉为德范之首。
  《乙瑛碑》字势开展,结字巧丽,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历代书法家对其赞誉甚多:“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如官贵之人,管囊佩玉”。碑文隶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被誉为天下名碑,汉隶佳品,书法名碑,现存孔庙。
  7:《乙瑛碑》
  三、阎复奏请加封孔子制草
  阎复(1236年—1312年)字子靖,号静轩。元朝高唐人。
  阎复始生,奇光照室。七岁读书,颖悟绝伦,性简重,美丰仪。后入东平府学,拜名儒高唐人康晔(高唐历史上唯一状元阎咏的高徒)为师,号称“东平四杰”之首。
  阎复从元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任东平行台掌书记,擢御史台掾史入仕,后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三朝晋阶荣禄大夫,授中书平章政事,皇庆元年卒,赠大司徒、上柱国,封永国公。谥号“文康”。诏立静轩书院,有《静轩集》50卷。阎复为高唐书写多通碑文,题名高唐八景。《高唐州志》载:墓在州城东二十里叶官屯。
  《元史·阎复传》载: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又言:“曲阜守冢户,昨有司并入民籍,宜复之”。其后诏赐孔林洒扫二十八户,祀田五千亩,皆复请也。
  阎复奏请元成宗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在京城倡议建立宣圣庙。倡导学习儒家思想,开设儒学教义。随后各州(府)县也纷纷建庙兴学。
  二是为孔林请祀田五千亩。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也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人造林和宗族墓地。过去孔林“地不过一顷”,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阎复为孔林请祀田五千亩,可以说是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对以后孔林的建设、管理,打下了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的孔林就是在元朝孔林祀田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三是为孔林诏赐洒扫二十八户。
  古代入籍,身份世袭。阎复奏请二十八户为孔林洒扫,户数、人数之多,也是空前的。有一支专业队伍常年对孔林修建、管护,对孔林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也使孔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阎复还做了一件对孔子影响深远的大事,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奏请皇帝元武宗加封孔子号。
  乾隆《高唐州志》载阎复请奏:
  大德丁未秋,近臣传旨,议加至圣文宣王封号。臣复承乏翰林,获预其议。窃谓自古称夫子者多矣。而莫如孟子。孟子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盖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宜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奏可,玺书锡命。臣复职,当具草。草既已,颁示天下矣。…于是省令檄下诸路,勒石庙学。
  阎复撰写《加封孔子制草》: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元武宗听从阎复的建议:通过诏书、勒石庙学的形式加封孔子号,尊孔崇儒,起到朝廷稳定、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发展经济文化的作用。
  孔子封号从东周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起至中华民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终,历代王朝封孔子号累计多达十八次之多。但孔子的封号至元朝武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时,封首加“大成”二字后,孔子的封号已达顶峰了,由此可见阎复对孔子的尊崇达了无极的程度了。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已成为元武宗治国之策。
  8:加封孔子制草碑
  9:大成殿
  10:孔林
  四、王懋德奏请创建尼山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发展于明清。
  《高唐州志》载:“静轩书院址载州治西南,元至元间,翰林学士承旨阎复致仕。朝廷嘉其文行,为建书院。今废。”这也是鲁西地区有史可载的最早书院,为高唐培育了大批的人才。
  鸣山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址在城外,知州龙跃建。因近处有鸡鸣山,故名:鸣山书院。清乾隆知州汤登泗、清道光知州崔顷又扩建。光绪年间移城内。1925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唐县第一所中学。
  玉山书院,清乾隆知州周钟瑄建。址在大觉寺左。课士子讲诵其中,人皆德之。
  元朝代表书院是尼山书院。
  《孔子故里志》载: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璠为山长,获准。
  《尼山创建书院碑》载: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助成之。释木于山,陶甓于野,庸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
  尼山书院后经明清两朝多次修建,形成了山东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书院。
  11:尼山书院
  尼山书院创建,王懋德功不可没,这是尊孔崇儒、兴教育人的具体体现,王懋德为元朝儒学的发展以及山东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懋德,(1279年—1341年),字仁父。王懋德家族是琅琊王氏后裔,并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家族渊源,自宋朝初始居高唐,琅琊王氏族人中曾有人担任宋军将领,在高唐一带领兵抵抗金人入侵。王懋德以小吏入仕,官至中书左丞。外貌伟岸,韬略内藏,仗义执言,处事果敢。善书工诗,着有《仁父集》,墓在高唐县清平镇石门村。
  12:王懋德墓
  可喜的是今天我们仍然可见到王懋德的墨宝:白云深处。其字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江镇摩崖石刻——罗田岩上。
  13:白云深处
  如今的尼山书院不仅是一座古老的书院、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A级旅游景点,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2014年,山东省在全省推广了“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并以“尼山书院”命名各级书馆书院。建立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得以弘扬的主阵地。
  2019年8月25日,由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牵头筹建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尼山揭牌成立,标志着全球儒学研究平台的诞生。这也使我们重新记得起尼山书院创建者王懋德的名字,千年功德,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刻在齐鲁大地上;万古流芳,他的名字永远载入世界儒学发展史。
  14: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牌匾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这些事件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通过这些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以他们为代表的高唐人鲜明的特征:纯朴敦厚,性怀直义,博学聪慧,创先担当,忠诚奉献。正是有这些精神传承,使从高唐大地成长起来的一代一代高唐人,在每个朝代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天在纪念孔子,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时,我们也要永远铭记:高唐人对孔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高唐人对孔家的巨大贡献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