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高唐信息港(http://www.gtxxg.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唐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马寅初名言

发布时间:2017-08-15 21:26:32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同样在民族出版社的网站上,提供了该书的在线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四卷根本没有马寅初(见下方截图)。
  
  虽然在第四卷前言(也见于二、三卷)中还留有“回族的马寅初”这句话,但是请注意这个前言写于该书出版前一年,在第一卷重写的前言中已经去掉了这句话。为什么去掉马寅初,因为他不是杰出人物吗?显然不是这个原因,而应该是在审定过程中确认马寅初不是少数民族。再举一例,最初的名单中还有罗炳辉
  
  ,说他是彝族,其实罗将军是汉族,所以最后成书的时候也没有收录他。我们举证的时候应该以文章最近的版本和图书正文为准。
  
  这本书是由民委直属的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并经过权威机关审看,是一本权威的官方文献资料。但这本《人物传》恰恰没有收录马寅初,更没有说他是回族。至于那个网页将马寅初列为回族的依据是什么,不得而知。
  
  对于部分提及马寅初是回族的参考资料的质疑:
  
  《无党派代表人士:马寅初
  
  》和《中央财经大学六十年史 上编》正文第14页
  
  :
  
  这两篇文分别发表于2010年和2009年,和那段时间本词条的文字基本重合,疑似从词条摘录而成。如果是这样,那么此二文就不能再反过来作为马寅初是回族的证据。
  
  《沧浪之水起狂澜
  
  》:
  
  该文讲的是1925年湖南常德农民修水利的故事。1925年马寅初正在北京工作,没有资料显示他当时去过常德,而他的工作也和水利毫无关联,所以此文中提到的马寅初应为常德一位同名同姓的农民。
  
  寅初亭
  
  在重庆大学校园内,有座绿色琉璃瓦六角亭,名“寅初亭”,经数十年风雨显得沧桑,看上去极寻常,亭子也不大,然而在重大师生心中,却是光芒四射。马寅初这个名字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与孔子、老子、鲁迅、蔡元培等并列为“四十位中国文化巨人”。
  
  马寅初中学
  
  马寅初中学始建于1990年10月,是隶属于浙江省嵊州市的完全中学,现有初中部和高中部两个校区,初中部位于嵊州市区剡湖以南,面临剡溪,高中部位于剡溪江畔,鹿胎山下,风光秀丽,环境优美。 马寅初中学以“继承马老遗志,弘扬马老精神”为宗旨,以马老倡导的“刚正、博学、强身、创新”为校训,以“勤学、精思、慎问、求真”的学风,勤奋教育,成绩卓着。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中学、浙江省文明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适合学生发展的实验学校等。
  
  马寅初墓
  
  马寅初于1982年北京逝世,遵其遗愿,部分骨灰送回家乡浙江嵊州,安葬于嵊州仙岩镇下王舍村母亲王太夫人墓旁。
  
  马寅初墓碑文是他的子女写的,内容为:先父马寅初生于浙江绍兴,后迁嵊县,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为着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及教育家。先母张桂君,浙江嵊县人,贤淑仁惠,勤俭持家,堪称贤内楷范。先父留美九年,先母独承家务,仰侍俯畜,克尽妇职,其后先父在国内各地供职,先母始终伴随,甘苦与共。先父去世后始南迁至沪,俩老共同生活八十余年。杭州系其久居之地,今遵遗愿,择葬于此,谨缀语,“国之贤良,家之德配,偕老百年,盛世人瑞。”
  
  北京故居
  
  马寅初北京住所(现称“马寅初北京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东总布胡同32号,是朝阳门南小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二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朝阳门南小街和建国门北大街,长600多米,南侧自西向东分别与顶银胡同、贡院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通,北侧自西向东分别与大羊宜宾胡同、宝珠子胡同、北总布胡同、弘通巷、北牌坊胡同相通。明代,与西总布胡同统称“总铺胡同”,因胡同内有总捕衙署而得名;清乾隆年间改称“总部胡同”,宣统年间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西段称“西总布胡同”,东段称“东总布胡同”。
  
  东总布胡同32号,旧时是东总布胡同62号,在胡同中段南侧,整座建筑为西洋风格。围墙较高,西式街门,面北,有五步台阶;院内主要建筑是二层西式楼房,楼房与围墙之间树木繁茂,构成典雅、宁静、宜居的庭院风貌。
  
  据房屋档案记载,马寅初北京故居占地1092.7平方米,有房屋43间,其中楼房30间,建筑面积为444.1平方米。1950年5月,经修葺由马寅初全家居住。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自东城区沙滩迁至海淀区燕园,为避免远道奔波,马寅初改在燕南园63号居住。
  
  马寅初燕南园住所:坐落在燕南园东南部的63号院,是一座别致的中西结合、中国南北方风格的‘凹’形平房建筑。正门面南,有大片开阔园地。整个建筑坐落在虎皮石台阶上,周边环绕花岗岩条石,仿木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半圆形柱子,两扇大门,两侧各有四扇中式窗户,相当对称;窗下坎墙是中式凹形,建筑顶层是西式钢筋屋架,呈直线三角形,上铺机制大瓦,有中国传统尊贵庑殿屋顶风格。房屋高度从台阶到檐口有4米左右,屋檐下突出仿中国传统梁头,没有彩画和雕刻,体现着传统建筑的幽雅与宁静。(摘自陈芳:《燕东园和燕南园话旧》)
  
  纪念馆
  
  2000年10月,经浙江省委、省政府报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同意由浙江省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在马寅初旧居建马寅初纪念馆。经过3个月的试开馆后,2004年9月22日,马寅初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修缮后的旧居基本保持了原貌,现一楼和二楼辟为展厅,并恢复了马老的书房和卧室。馆内展出马老各个时期的照片、史料、着作及手迹,分“负笈西洋”、“民族卫士”、“共商国是”、“一代宗师”、“人口宏论”、“坚持真理”、“光耀人间”等10个专题,展示马老百年绚丽人生。展厅陈列的书桌、书柜、台灯、高凳和躺椅、轮椅及陈列的衣帽等等,均为马寅初生前使用的原物。
  
  2005年马寅初纪念馆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宣传教育基地。 2006年马寅初纪念馆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的称号。
  
  研究会
  
  2004年6月24日,浙江省马寅初研究会在嵊州成立。
  
  一代文豪郭沫若曾经称赞:“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当时舆论界认为:“今日马寅初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声望和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巨人鲁迅相比。在争取国家自由、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马寅初与鲁迅一样,遭受着恶势力的仇恨,但却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之下,始终敢说,敢笑,敢怒,几十年来态度一贯。”
  
  在马寅初的葬礼上,有人送上这样的挽联——马师在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先生为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饶,堪为晚辈楷模。
  
  马寅初这位中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在婚姻生活上,留下了封建的时代烙印,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做出好的榜样。
  
  小说:《马寅初》由着名剧作家张波创作,张波是学者型的剧作家。
  
  影视剧:《马寅初》被演绎为8集电视连续剧。《马寅初》以正剧的结构,悲剧的命运,喜剧的结局,为真善美催生,为生活隐患作警示,讴歌了社会主义祖国,张扬了不朽的共产主义精神。
  
  越剧:《马寅初》是为纪念中国当代着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130周年诞辰和逝世30周年,在越剧故乡、马寅初故乡——浙江省嵊州市排演的大型现代越剧《马寅初》并分别在杭州、北京演出。虽然因为计划生育的关系,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变得非常有名。但是,很少有人看过其原文,还经常会说些“马寅初和马尔萨斯观点相似”、“错批一人,多生三亿”之类的话。在我看来,马寅初只是一个背锅侠。无论是五十年代把他打成右派的那些人,还是八十年代把他捧上神坛的人,其实都不在乎他的理论具体内容是什么,只是为了立场问题。后来的计划生育,和他的理论也并没有什么关系,马寅初从来没主张过一胎化这种极端的东西。而且马寅初一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上,到头来却只被记住了一个《新人口论》……
  
  郭沫若:“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当时舆论界认为:“今日马寅初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声望和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巨人鲁迅相比。在争取国家自由、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马寅初与鲁迅一样,遭受着恶势力的仇恨,但却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之下,始终敢说,敢笑,敢怒,几十年来态度一贯。”
  
  在马寅初的葬礼上,有人送上这样的挽联——马师在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先生为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饶,堪为晚辈楷模。
  
  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哥伦比亚老校友马寅初的幸福生活:“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 。
  
  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后,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对此反应不一。网友们创意无限,相关的段子层出不穷,或搞笑,或戏谑,真是好不热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反思了长久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这一政策,就不得不提到马寅初,毕竟,他当年的《新人口论》,其实也可以算是计划生育的理论来源。
  
  马寅初的一生,充满着一些“神话”。
  
  马寅初的神话与悲剧
  
  例如,据说马寅初在中国读书时,身体并非强壮,赴美留学后,一个美国老教授教给他一个健身秘诀——洗冷水澡,马寅初养成了这个健身习惯,有了个好身体,后来得享高寿,活得了100岁。由此,他亲身经历了对他冤假错案的平反,晚年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
  
  再如,1950年代,正当毛泽东提倡“人多力量大”的时候,马寅初毅然提出“节制生育”的理论主张。当时,马寅初遭到批判自然不可避免。遭遇集体围攻时,马寅初说了一番让当代知识分子心折不已的话: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过去的批判文章都是“破”的性质,没有一篇是“立”的性质;徒破而不立,不能成大事。……据《光明日报》的意见,我的学术思想是资产阶级的,那么应该写几篇富有无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文章来示一个范,使我们也可经常学习。”
  
  马寅初的这段话,非常硬气,尤其考虑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氛围,马寅初铁骨铮铮的形象呼之欲出。1980年代,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得到重视,国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至今。
  
  然而,纵观这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一生,他的做人行事,又似一团矛盾。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他娶妻纳妾,还生了七个孩子,后来却坚决主张计划生育。关于马寅初的性福生活,胡适日记中有过有趣的记载。
  
  1922年8月10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我自七月十四日游公园,至今四个星期了。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胡适日记全集》第三册,第706页。)
  
  胡适日记中这些话,意味深长。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马寅初同胡适一样,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当胡适开始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时候,作为留美的马寅初,观念上认同胡适,然而在行为上却依然享受着妻妾成群的性福生活。
  
  后来,马寅初与他的妻、妾有了七个孩子。而到了1950年代,作为北大校长的他,提出了控制生育的“新人口论”。这一主张,无论对错,由马寅初提出,都像是一种反讽。一个生育了七个子女的知识分子,强烈要求控制人口,减少生育。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要求别人去做,难免给人留下口舌。
  
  此外,马寅初的主张,更多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不是从生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发展经济,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人吗?在马寅初的思想世界中,似乎经济发展成了目的,人成了工具。这与康德的“人是目的,绝非手段”的价值理念截然对立。
  
  不过,虽然他自己没有做到,虽然这一“人口论”有很多局限,但这是他思考的结果,他冒着遭到批判的危险毅然提出这一政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和独立性。然而,却也是他在当年开启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当他成为北大校长之后,积极响应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为此,马寅初亲自邀请毛泽东来北大做演讲。1951年9月11日,毛泽东给马寅初回信说:“这种学习很好,可请几个同志去演讲,我不能去。”后来,还是周恩来去北大做了相关讲座,开启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像周炳林、金岳霖等老教授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一直过不了关。马寅初一方面给他们施压,一方面跟他们谈心,最终还是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一行为,与新人口论时期的马寅初,形成了鲜明对照。前者要求知识分子放弃独立思考,后者要求知识分子必须独立思考。对于马寅初的前后矛盾,该如何解释呢?
  
  作为1949年之后的首任北大校长,马寅初眼中的北大精神是什么呢?在《北大之精神》中,他写道:
  
  “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
  
  马寅初的神话与悲剧
  
  马寅初这段话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这话,本身就有马寅初自己的影子在里面。不过,这段话前半句要求的牺牲主义,却背离了蒋梦麟、胡适等人提倡的自由主义理念。自由主义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而马寅初强调的牺牲精神,本质上是“舍己为群”,这种舍弃个体成全集体的思维路径,很容易通往奴役之路。这对受过欧风美雨洗礼的马寅初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可以说,马寅初一生中的这些悖谬,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马寅初的良好形象。而且,从专业角度来看,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寅初,将来在历史上也很难站住脚。作为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多论证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他的新人口论则主张人口节制与计划生育。金融管制的背后,是国家控制的阴影。至于呼吁国家控制人口,将生育权收归国家,背后未免隐含着对生命的漠视。马寅初的悲剧,有点像是当下真诚的迷恋朝鲜模式的学者,这些人有时候也遭遇压制,他们之中也有人很有骨气。但是,他们的学术主张一旦付诸实践,后果很难预料。所以,即使他们骨头再硬,其学术地位也不高。学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类的自由与幸福。
  
  对马寅初,人们一直有“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评价,加上他在1950年代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言论,于是,知识分子中间一直流传着关于马寅初的种种神话。其实,从各方面来审视马寅初,他的人生命运与学术主张,需要更多的是反思,而不是廉价的赞美。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马寅初名言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